第二章 意外回忆

字数: 1706

更新时间: 2025年9月19日 18:07:42

父亲和母亲已经退休在家,在乡下买了一块宅基地和一片小院子。父亲是医学院教授,平时没事干的时候就给周围邻居提供提供疾病咨询和养老保健;母亲原来是林业大学教授,小院子里自然是花团锦簇,瓜果蔬菜,一应俱全,周围邻居遇到种植上的问题也都来问问母亲。所以,父母亲退休之后,倒也忙得不亦乐乎,甚至比上班的时候更忙。

回家的第二天,父亲和我说:“小勇,我和你母亲最近想去当年我们下方的地方看一看,我们离开那已经四十年了。”

我略一琢磨,知道了父亲的心思。父亲现在年事已高,去日无多,去那儿回忆回忆当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时奋斗过的地方,也算是对那段历史一个交代吧。

我说:“好!”

“不要惊动任何人,我们悄悄地去吧。”父亲叮嘱了一下。

第二天一早我开着车,带着父母一路向北,去重拾四十年前的记忆。

“五七”干校,是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根据毛泽东《五七指示》精神兴办的农场,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、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,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、思想教育的地方。1968年,黑龙江柳河干校命名为“五七干校”,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。 “干校”是“干部学校”的简称,实际上是“变相劳改”的场所。1979年2月“五七”干校停办。

不到十点,我们就到了离南京差不多近200公里的苏北五七干校。如今乡下已经是柏油路、水泥路四通八达,大片的农田、绿油油的农作物依然不改四十年前的模样。离开国道不到十公里,我们就进入了一片林场,中间是窄窄的通道。父亲突然兴奋地说:“看,这些树,还是我当年参与种植的呢。”

母亲也说:“嗯,是啊,那些地都是在我的指导下实现开荒种植,第二年就结出了果实的。”

父亲母亲一路兴奋地指着这片地,回忆那片树,不停地交谈着。等到穿过这片树林,拐过弯,越过一座石桥的时候,父亲说:“儿子,停下来,我和你母亲慢慢走过去吧。这座桥也是我们当年参与修建的,过了这座桥不到一公里,就到了五七干校了,你去前面等我们吧。”

父亲和母亲相互搀扶着,沿着窄窄的水泥路面慢慢向前走。我开着车一路向前,前面不到500米,我看到了一个丁字路口,正面一个大大的石头标识牌:五七干校旧址(左拐500米),红战校旧址(右拐500米)。(红战校是红卫兵战斗学校的简称)。猛然间,我想起了红战校的那一年多的学习经历,鬼使神差我直接右拐去了。

红战校如今已经变成了一所职业技术高中,依稀保留着当时的模样,那条当初将学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(高中和初中校区)的河流依然在流淌着。驱车沿着河边道路,很快就进入了学校。学校四周已经建成了围墙,分布着教学楼、实验楼、办公楼、大会堂等等,可惜这些建筑已经是全新的了。沿着学校中心的一条道向北,我来到了最北面靠近河边,往右拐,终于我看到了一排平房。天了,那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平房。红色的砖瓦、绿色的门框、原木色的木门,一个一个的房间,当年就是我们初中老师们住的单身宿舍。沿着平房一直往前走,走到了最边上,我终于看到了我魂牵梦绕很多年的地方。多少次梦里,我曾经依稀来到这里,看到了我最最亲爱的孟老师。她笑着看着我,手里拿着教案,微风吹乱她额前一缕长发,她优雅地伸出纤细的手指捋了捋。可当我激动地伸出双手去拥抱她的时候,她却倏忽不见了。

我看着锁住的门,上面已是破败不堪;锁头已经生锈许多,不知道能不能打开;我抵近窗户,斑驳的窗户上面的玻璃已经沾满了灰尘,似乎在诉说着过去,房间里什么都看不清。突然,我看到了窗条上系着的一根红绳子,由于岁月久远,红绳子几乎腿了颜色,但能依稀看到当年红色的底子。我猛地想起,这是我和孟老师的一个约定:今后,如果她有机会离开了这所学校,离开这个地方,再也不回来的时候,她在临行前一定会在窗条上系一根红绳子,并扎得紧紧的。有一天我如果学成归来还来看她的话,看到了红绳子,一定要去找她,因为她永远忘不了我。

我一个劲步冲上前去,伸出手指,慢慢解开这段红绳子。可经过这么多年的风吹日晒,绳子已经脆了。我还没解开扣,绳子就融化在我的手掌中,一阵风吹来,红绳子近乎风化的碎片随风飘荡开来,迷糊了我的双眼。在泪眼朦胧中,我依稀回到了1976年的夏天。


← 上一章
使用键盘左箭头到上一张,右箭头到下一张
下一章 →

评论区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立即登录